殡葬杂谈 | 杨华:华夏文明起源与“礼”有关

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:华夏文明起源与“礼”有关

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


□ 长江日报记者 李煦

清明,这是一个“年轻”的法定节假日,2008年开始,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。同时,“清明祭祖”也是中国保存最久的古礼之一,有千年之久。当人们在祭扫的时候,可能不会意识到,自己正身处传统礼仪长河之中,自己在亲人坟前的举止,是亿兆斯民几千年来的共同心理投射。

中国的“礼”就是这样,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、饮用的水,每个中国人都身在其中、深受影响,却“日用而不知”。

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国礼仪文化通史研究”,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发生、发展和演变历程,它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,中华民族何以成为“礼仪之邦”,“礼仪之邦”的现实意义何在?

近日,长江日报《读+》周刊专访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、历史学院教授杨华,他是“中国礼仪文化通史研究”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

■ 礼部为何排名兵部之前?

当人们谈论历史上、传统中的“礼”时,常常会有一种误解:一群人在那里打拱作揖、互相问候,房间里充满着文雅、客气和礼貌。

这很片面。

真实的“礼”,鲜明、刚硬,甚至有森严肃杀的一面。

从唐朝起,中央政府设立“六部”。最早的排名是“吏礼兵户刑工”,到宋朝王安石变法,其次序定为“吏户礼兵刑工”,这座次从此不改,推行了近千年直到清末。

吏部掌管天下官员人事任免,户部掌管全国民政田地财政钱粮;礼部何德何能,仅次于这两大要害部门,居然排在兵部、刑部等强力机关之前?

表面上看,礼部主管国家礼仪、祭祀、宴餐、学校、科举,似乎很“虚”;实际上,礼部真正的职能,是维护王朝的合法性,并且教化风尚。倡导意识形态、宣扬生活风气、表彰思想行动,这些是礼部职责;礼部虽不管人事,可是进入官场第一步的乡试、会试皆由礼部来主持;礼部还管理诸多外交事务。

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从这个角度出发,就可以理解礼部之重要。

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礼仪之争,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嘉靖年间的“大礼议”和清朝的“中西礼仪之争”。明朝正德皇帝死后无子,也没有同胞兄弟,于是皇位就落到了堂兄弟、藩王朱厚熜(嘉靖)头上。但朱厚熜已故的生父朱祐杬怎么摆呢?文官集团认为,朱祐杬只能被称为“皇叔父”,嘉靖不能再把他当作宗法意义上的父亲,嘉靖本人应归入正德那一宗,用民间语言来说就相当于“过继”。嘉靖为此奋斗20多年,斗垮大批权臣,又出书写文章搞论证,终于“小宗变大宗”,把自己家变成皇室正统;这期间文官集团分化站队,十多位高级官员被廷杖打死,明朝政治气候为之大变。可想而知,在这场斗争中,礼部是在风口浪尖上。

对于今人来说,这次“大礼议”留下了一个物质遗产——湖北的明显陵,这本是藩王之墓,嘉靖大费周章、重新解释各项礼制,将其升格建成帝陵。

清朝的中西礼仪之争后果严重得多,中西文化交流出现裂痕,对后来清朝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康熙接触到大量西方文明成果却束之高阁;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,又为了“三跪九叩”还是单膝下跪闹得很不愉快。当一方觉得“你是不知礼节的蛮夷”,另一方觉得“你傲慢僵化不懂平等外交”,历史的悲剧已经悄悄拉开了帷幕。

双方争的是礼,也是理,还有力和利。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,这些都是统一的。身份决定了位置,也决定了获得资源的多少。这是传统礼制的核心。

但是,即便在历史上最混乱、最动荡的年代,在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屡次崩坏之后,中国人无分地域、种族、血统,还是能一次次重新整合起来,靠的也是对“礼”的信心和认同。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”,他们忠于这套体系,为此骄傲,并以此区别“华夷”,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。

■ 在老外眼里,中国就是礼仪之邦

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中,依据从法国耶稣会士那里了解到的信息评说中国:“中国的立法者们,把宗教、法律、风俗、礼仪都混在一起……这四者的箴规,就是所谓礼教。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。”

“礼”在英语世界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,中国“礼”的内涵大约需要二十多个英文单词才能概括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:“在西方语言中没有‘礼’的同义词。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风俗行为的准则,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……要了解中国文化,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。中国人的核心思想就是礼。”

为什么中国人会发展出这种特质,为什么中国会成为“礼仪之邦”?

杨华首先从文明起源角度论述。他认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,并不是靠生产技术的突破,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礼制活动可能是中国文明的直接推动力,这是中国早期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模式的特点之一。根据最近所出的甲骨文材料,商代的礼制活动已经比较规范了。如果再向前追溯,在中国文明起源时期,礼制可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。根据王国维的研究,“禮”这个字,就是向神奉献祭品的象形。从“礼”的创字过程来说,中国早期文明伴随着礼制的举行而出现。

而且中国早期文明中的礼制,有一个现象可能是其他文明中少见的,那就是礼与乐相随而出现。按照礼书的规定,这些礼制性的仪式活动都配有音乐,诗、歌、舞、乐合为一体,这种“礼乐相须”的制度,叫作礼乐制度。在先秦时期,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礼,再用什么样的乐来与之相搭配,什么等级的贵族可以享受什么礼乐,都规定得十分明确。鲁国贵族季氏按礼制只能用32人的舞蹈队伍,他却用了64人,这是周天子的享用级别了。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,说:“对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做了,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!”

这就是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的由来。由于礼伴随着中国文明起源,统治集团将其视为宣示合法性的重要手段。“功成作乐,治定制礼”,每当新的政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,便着手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。隋朝有《开皇礼》《仁寿礼》和《江都集礼》,唐代有《贞观礼》《显庆礼》和《开元礼》,宋代有《政和五礼新仪》,明代有《大明集礼》《大明会典》,清朝有《皇朝三通》《大清会典》《大清通礼》,等等。在中国的二十五部历代正史中,有十七部专门列有《礼志》《乐志》或《礼乐志》。

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,杨华称之为礼制的“下移”。本来有“礼不下庶人”的说法,但是宋朝士大夫为了“挽救世风”,对上古华夏礼仪进行了大量删繁就简的改编工作,以适应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的需要。例如,在宋代民间婚姻流行“论财之俗”,娶女先问资妆之厚薄,嫁女时先问聘财之多少,甚至互立契约索要某物若干以求售其女,司马光《书仪·婚仪》中斥为“贪鄙之俗”。在宋徽宗时期制定的《政和五礼新仪》中,开始出现此前未曾有过的“庶人冠仪”“庶人婚仪”“庶人丧仪”,显示出朝廷用儒家礼制导化下层社会的努力。两宋时期出现了家礼撰作的高峰,通过大量制订家礼家训和族规乡约,礼制变成了乡俗。与此同时,通过文官制度、科举考试、学校和书院教育,使得礼制完全“内化”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。

此时还出现了“礼生”,指具有文化知识、懂得礼仪程式的乡村知识人。他们凭借《事林广记》《万事不求人》等“民间日用礼书”,师徒授受,代代相沿,成为一方乡里举办礼仪的熟手。他们以此为生,也就成为向广大不识字者普及“礼”观念的推手。直到今天,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有“礼生”存在。

就这样,华夏文明起源处那一抹“礼”的灵光,经过上层推动、社会熏染、全民接受,终于成为全体中国人的规范。于是当中西文明初次相遇的时候,“外人”这样看中国人——

16世纪意大利人利玛窦:“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以普遍讲究温文有礼而知名于世,这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五大美德之一,他们的著作中有着详尽的论述。对于他们来说,办事要体谅、尊重和恭敬别人,这构成温文有礼的基础……在这方面他们远远超过所有的欧洲人。”

17世纪葡萄牙人曾德昭:“讲礼节、仪表大方、办事老练、周到、持重、平稳,这些在他们那里被视为主要德行,一切都归结为一个礼字。”

晚清美国人明恩溥:“中国人靠自己的本能,可以准确地知晓何时该用礼节……我们还是应该在社会交往方面学习不少东西,学习他们的一整套规则……把西方人的顽强独立与东方人的彬彬有礼结合起来,将会更好。”

身在此山之外,更能看到差异。杨华认为,明清时期传教士的观察和描述表明,至少到16世纪,中国作为“礼仪之邦”的形象已经十分明确。

【访谈】

■ 研究中国传统,绕不开这个“礼”

读+:“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,并不是靠生产技术的突破,其直接推动力可能正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礼制活动”,这有考古学的证据吗?

杨华:目前,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,礼仪制度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。这包括:礼仪性的宫殿建筑、礼仪特征明显的埋葬制度和器物组合、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模式,等等。

在东亚中国,城市的特点是礼仪性建筑,这些礼仪性建筑是什么呢?这就是礼书中归纳的“面朝后寝,左祖右社”,武汉盘龙城遗址的核心建筑,就是面朝后寝的结构,可以说没有宗庙建筑就谈不上城市。另外,中国最早的文字(如甲骨文、金文),记载的正是祖先祭祀内容。中国最早的青铜器,并不是生产工具,而是作为祭祖礼仪的法器而存在的。这些都跟西方不一样,是中国的特点。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等人,都持这种观点。

读+:您的文章已经论述了中国何以成为“礼仪之邦”,那么研究“礼仪之邦”的现实意义何在?

杨华:“礼”是几千年中国文明的传承基因,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征。现在研究中国传统,研究中国历史文化,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个“礼”。

礼是文明对话的基石。无论是中国文明内部的对话,还是中国与朝鲜半岛、日本、东南亚的对话,以及中国与中亚、西亚乃至与欧洲文明的对话,礼仪制度都是对话的公约数,也是当今文明互鉴的基石。

就现实意义而言,礼对当代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提高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中国是“礼仪之邦”,几千年来深受礼文化的熏陶,礼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,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。

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文化基因,几千年来为中国文化的凝聚和延续发挥过根本性的作用。今天,如果对之进行深入研究,并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现状而加以有效诠释,必定会对解决当下的社会和身心问题、文化认同危机,建构当今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大有裨益。

■ 礼在随时而变

读+:在您看来,中国的很多传统礼仪现状如何?

杨华:近代以来,中国很多传统礼制随时而变了,掺入了西礼、新礼,成为“新民俗”。以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而言,这些新民俗的创造大约有三次大高潮。高潮之一是清末民初。当时很多留学生回国后,为了顺应世界潮流,追求“新文化”,制造了一些“新礼”。例如“文明结婚”的仪式,便创制于当时,今天婚礼的很多程序看似很古老,其实就始于那时。高潮之二是1949年之后。新中国又创制了一批“新礼”,比如开会仪式、丧葬仪式、宣誓仪式、迎宾仪式,等等。高潮之三就是21世纪。今天,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礼仪服务,包括婚庆、寿诞、开业、丧葬等各种仪式,城乡都有所谓红白喜事的“一条龙”服务。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礼仪活动,仔细想想其实才诞生了不到二十年,都是在全社会富裕之后,一些礼仪公司为了赚钱而制造出来的“伪民俗”,只不过大家“习焉而不察”了。

就拿见面问候之礼来说,中国古代见面行叩首之礼,上古有所谓“九拜”;后代行拱手之礼。但是佛教入华后,将合十之礼传入中国,而西方文化又将握手之礼传入中国,现在普通中国人见面时以握手为常事,然而拱手和合十两种姿势,在今天中国的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都还可以看到。这样,拱手、合十、握手三种不同时期、来源于三种文明的生活礼仪,重叠地呈现在当今中国。这种“重叠呈现”,可以视为当今中国礼仪现状的一个基本概括。

如果以殡葬为例,花圈就不是中国原有的祭奠形式,在手臂上戴袖章也不是,开追悼会和念悼词也与中国古代的丧礼不同。至于今天通行的火葬,则更是佛教的殡葬形式,司马光、朱熹等人都曾大加挞伐,视为“不孝”。

今天流行的殡葬仪式,已是儒、释、道、耶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的杂糅,要想再捍卫或者恢复儒家丧葬礼仪,既无必要,也不可能。

■ 礼仪的核心是一个“敬”字

读+:在21世纪的当下,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,有哪些“礼”的好传统是我们该唤回、活化的?该如何着手?

杨华:刘梦溪先生说过,礼仪的核心是一个“敬”字,所谓无敬不成礼。所以孔子说:“为礼不敬,吾何以观之哉!”朱熹的解释是:“礼以敬为本。”礼敬,礼敬,如果没有了敬,礼就不存在了。

今天我们可以从“敬”入手,活化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优秀元素。无论礼的形式如何改变,敬畏的内核始终存在,不变的是那份尊重、尊敬、敬意,包括对国家、社会的敬,对他人的敬,对法令制度的敬,对工作、对环境的敬。

从公民意识角度说,任何时代、任何国别的国民,都必须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,将不触犯国家法律、不危害他人利益,视为一切个人行为的前提。这正是传统礼义中“以礼防禁”“以礼防民”的要点。

从职业道德角度说,礼制活动要求虔诚和敬畏,转换成现代人的职业行为,就是居其位必谋其政,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心怀虔诚、一丝不苟。这正是传统礼义中“忠人之事”“诚己守信”的要点。

除了刘梦溪先生说的“敬”,我还想提一个“谦”字。谦和敬是一对,中国古代的语言中有敬语和谦语,现代日语中也有。我们应该反对西方个人主义那一套自我膨胀的东西,日常生活中尊敬别人,自己谦卑。自信的人才会谦卑、谦虚,而狂妄自大、自我吹嘘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。

读+:能不能说,传统的“礼”其实有“看人下菜碟”的成分?是否要让一些东西留在故纸堆里?传统礼制与现代法制如何对接?

杨华:传统礼制的根本属性是等级性,就是根据你的身份来确定你在社会上的位置和享受的资源,这个是最糟糕的,应该批判。等级化导致中国古代的法律“同罪异罚”,同样的犯罪行为,但是因为罪犯的社会身份和亲疏关系不一样,惩罚尺度就不一样。

今天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和法治已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,这是近二百年来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。

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《刑事诉讼法修正案》规定:“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,证人应当出庭作证。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,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,但是被告人的配偶、父母、子女除外。”这个规定照顾到了儒家向来强调的、中国历代实行的容隐制度,这是学者们多年呼吁的结果,是将传统文化要素纳入现代法制的成功案例,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。

■ 中国传统“家礼”与现代化事业不冲突

读+:除了谦和敬,传统的“礼”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需要重新发现?

杨华:进入21世纪之后,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、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意识到礼制教育的重要性,正如管子所谓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这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。当然,今天中国人重新谈论礼制,并不是要像章太炎那样对礼仪活动进行复古性的演练,而是要吸收古人礼制活动的精神内涵,如讲求秩序、规范、庄重、虔敬、文雅等,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,塑造更加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提升中国的软实力。

当今中国和世界,在现代化、全球化、信息化的冲击下,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、人与自我这三重关系上都出现了不小的危机。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危机,世界各个国家、各民族都从自己的文化资源中寻求良方解药。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应当对此有所贡献。 

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并不能完全扞格,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可以转化为当代社会建设的有益资源。  

就以中国传统的“家礼”来说,传统家礼、家训中蕴含有诸多优秀价值理念,例如:仁爱、宽厚、勤劳、节俭、守法、奉公、敬业、尊老、慈幼、敬学等内容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时代、超越地域的有益资源,与现代化事业不冲突。

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开展过“家礼家风”的系列报道,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,这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和渴求。我们应当学习历代士人的道义担当,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、家训和家教,用以校正当今社会中的诸多不良世风,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。

(全文完)

(来源:长江日报)